
地质学实习报告集合五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1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崂山仰口、马山毛公山等地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马山等地的实习研究,对周围环境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各地的地形、岩性等,对以后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马山、崂山、毛公山等的地质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地质地貌的方法,培养地址分析能力。
4、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马山、崂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崂山、马山的地貌环境特征,学习分析地貌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
5月10日至5月23日
指导老师:*
五、实习地点马山崂山仰口毛公山
六、实习概况
(一)马山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区以西4公里处,由5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 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带,面积约800公顷,1993年11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石林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石林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该保护区地貌特征,由四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形。该地已有多年的采石历史,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安山玢岩的柱状节理,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开采,已经开采出数个具有笔直挺拔柱状节理人工露头景观。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山不仅有被人们称为"石林"的柱状节理,而且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
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据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
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石林"。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除地质遗迹外,保护区内还有云皇殿、白云庵、千佛洞等人文古迹。马山石林已揭露的团山和长岭两座低山全部由粗面英安岩柱状节理分割成的巨大石柱群组成,柱体直径一般在1。0—1。5m之间,柱体长25m(地表以下延深可达60m),形态以四边形为主,也有五边形、六边形的。团山主体笔立挺拔,长岭柱体呈扇形展布,犹如孔雀开屏。这些蔚为壮观的景象,可与英国已列为世界保护遗迹的"魔鬼堤"和美国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魔鬼塔"相媲美。中国古代哲人孟子在二千年前曾有"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作为他的后代,齐鲁儿女或许可以添上一句"登马山而奇造化"的感慨。马山这一自然遗迹不仅是宝贵的地质地貌景观,也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对象。本区列为第二的自然保护对象,是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
目前在马山已发现二十多株硅化木。其中较大且保存完整的有十多株,最大的树干长13m,横径0。8m,其年轮十分清晰。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 ……此处隐藏8107个字……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
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
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5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
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
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观测孔,通过己的实际操作,结合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 报告节如下:
第一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